华理专访 郝梁梁:打破疆界,不畏创新

发布时间:2021-02-02  /  浏览次数:2,164 次

 

创新是设计学子永恒不变的话题。当“打破疆界,不畏创新”成为了人生信念,作为一名设计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此次校友专访有幸邀请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大邦创新」创始人——郝梁梁,共谈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

Q:离开华理一段时间了,想“家”吗?能不能分享一下在华理的一些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

离开虽有一段时间,但还是会经常回去的,一是目前活动区域离学校不太远,二是也有作为交互设计的外聘讲师去奉贤校区上课。

 

学生时代每天都是精彩的、值得被回忆的,其实现在很怀念那种每天都可以沉浸在学习中的时光,也时常想公司稳定或者财富自由后可以再出国读个自己感兴趣的硕士。工作多年后才慢慢的认识到在学校的系统化学习对一个人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读书时只是知道读书,但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学习的意义。

 

我记得聂桂平老师有带我们去市中心的一些奢侈品店,比如万宝龙、B&O,让我们真实的去感受一些好的设计,这些店是当时大部分学生不太敢自己进去的。除了学习设计外,老师也有鼓励大家要自信、要开放。其实毕业多年后,老师所教的知识基本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或许会持续影响你。

 

 

Q:作为大邦创新的创始人,您是如何走上创业的道路的?

 

14年找工作拿了好几个offer后,觉得自己在工作面前是可以有选择的,再加上自己判断做设计公司是一个好的时机,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创业了。

 

用户体验设计

 

Q:有什么难忘的创业经历吗?

 

很多,最难忘的还是刚开始的几个月没有办公室,每天早上八点多到上海图书馆占座位。

 

 

 

 

 

Q:能够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理念吗?

 

我们更推崇是「共创思维」。许多“以人为本”的设计公司为人们设计。在大邦创新,我们主要强调与人一起设计。在方法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尽可能将影响服务结果的人员带入设计开发过程,这也反映了设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根本变化。共同创造设计方法使更多的人能够在问题的制定和解决方案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简单来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以多种方式产生知识。不断的扩展领域,吸收包括来自人类学、商业和创新等其他领域的新方法,这些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并行实施。具体来说,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大多数公司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用户研究和设计,使用研究人员充当用户,设计人员和业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中间人。在此过程中向用户咨询,但没有对解决方案进行创造性控制。「共创思维」可以使团队更接近未来的用户。这是一种增加用户直接参与的方法,团队与最终与用户合作设计概念。业务利益相关者、研究人员、设计者和最终用户一起探索问题并生成解决方案。

 

根据共创思维,我们也在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工具,来支持共创过程,总结了沟通、创造、分享见解和测试新想法的方法。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参与者创建用户角色、故事板和用户旅程。可以通过原型设计和场景生成技术测试潜在的解决方案。生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用户价值的更好的创意,提高客户或用户需求的知识,立即验证想法或概念,更高质量、更好地差异化产品或服务,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

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设计

部分案例分享

 
 
 
 
Q:能否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一下对设计行业的认识?
设计行业有点大,我说下用户体验设计行业的一些认知吧,我把用户体验的目前趋势描述为圆T模型:

共创设计

横向代表了要理解用户使用场景,能够把某个落地的产品(比如一个App)放到全局触点去审视,审视你要落地的产品在全局触点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与其他触点相互衔接,横向上的点就是服务触点。

纵向代表你所选择要进行落地或深化的触点,我们一般是会落地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的设计除了需要具备同理心外,还要有很好的数据思维,既能从一些产品数据中得到洞察,又能通过设计提升产品数据表现;设计细节就是你在画图时对交互及视觉细节的把控颗粒度要够,不能都是大笔一挥的概念设计,那是无法上线(或量产)的。
 
横向和竖向都是线,圆是一个面,是设计的一个底层逻辑,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竖向的设计,都需要同时考虑人、商业及技术的要素,我不太赞同完全以用户为导向的设计,设计师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研究及行事。

用户体验设计

服务设计

保险网站设计

部分案例分享

 
Q:在设计行业有没有启蒙之师,他/她给予了你怎样的影响与启发。
我觉得设计还是挺难顿悟的,更多需要的是常年累月的积累,我至今也对设计充满疑问,所以顿悟式的启蒙不一定,来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启发点吧:
 
王焱老师曾经说他阐述一个事情时喜欢列举一二三,即使说的时候没有想清楚到底有几点,但是列举一二三的方式会强制性训练自己说话的逻辑思维,久而久之就真的会让自己在表达上比较有逻辑。
 
我的导师沈榆老师,在中国工业设计史这件事上可以专注投入十余年的时间,让我感受到了做学术该有的精神,甚至是做人的态度;
多少年后你可能会忘记老师教你的知识,但是他不经意的言行或许会影响你的一生,当然也受制于自己学生时期的认知能力,我觉得很多东西自己并没有理解到,反倒工作多年后更渴望与老师这样的人能有更多交流。可能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但是因为你的认知能力变强了,所以是可以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的。
Q:近些年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您会给学弟学妹们提怎样的建议呢?
 
FIND YOU SOUL,就是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设计是一个可发挥空间很大的领域,包括了战略规划、洞察研究、设计落地等诸多流程,每个流程又有不少对应的工作,可以通过多实习、多接触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最后,意志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你的人生轨迹。